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共有 8 个资讯
  • 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政策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2024年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境)外留学回国人员2名。现将有关具体事项公告如下。一、招聘单位简介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职业卫生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是集职业病防治研究、医疗、教学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为一体,在职业安全健康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公益性科研机构。二、应聘人员基本资格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品行端正,遵纪守法。(三)政治立场坚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热爱卫生健康事业。(四)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六)在国(境)外获得硕士(含)以上学位,2024年8月31日前取得相关学历学位证书并完成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七)非北京常住户口。能够提供认定留学人员身份和经历的证明材料,符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首次办理就业派遣条件及在京落户相关政策要求。回国时间截至2024年11月30日不满2年。(八)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30周岁(1994年1月1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1月1日后出生)。(九)出国前已与原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十)留学人员的个人信息须与留学期间一致。(十一)具备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十二)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不得报考:1.受过刑事处罚、党纪政纪处分的;2.被开除党籍、公职的;3.在此前的各级公职人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且还在禁考期的;4.被依法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5.曾有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的;6.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或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7.聘用后构成回避关系的;8.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报考的其他情形的。三、招聘岗位及资格条件具体岗位及要求详见《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2024年度公开招聘国(境)外留学回国人员岗位信息表》(附件1)。有关岗位专业名称参照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报名应聘人员在报名时对专业有疑问的,可以拨打报名咨询电话进行咨询了解。报名人员所学学科专业不在选定的参考目录中,但与岗位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类同的,报名后由我单位综合研判确定报名资格。  四、招聘程序(一)报名1.报名时间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4年7月5日中午12:00。2.报名方式采取发送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报名。邮箱地址:zywszx_zp1@126.com。邮件标题及报名表文件名按照“留学回国+报考岗位+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姓名”格式填写。每名报考者限报考1个岗位。3.报名材料(1)《国(境)外留学回国人员报名表》(附件2)(请报名人员登录职业卫生中心网站https://www.niosh.org.cn,在网站页面底端“文件下载”处下载填写);(2)本人身份证扫描件(身份证号码需清晰无遮挡,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须一致);(3)户籍材料扫描件(户口首页和本人页);(4)已取得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5)学历学位认证材料:国内学历学位请登录学信网进行认证及报告下载,国外学历学位请提供能够证明留学生身份和经历的证明材料;(6)成绩单;(7)本人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和纳税记录查询界面截图;(8)能够证明本人能力及学识水平的获奖证书、工作或研究成果等相关证书的扫描件。(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工作贯穿公开招聘全过程。根据本公告规定的报名资格条件和招聘岗位要求,对报名申请进行审查,做到客观、公正、及时。以电话或电子邮件形式通知资格审查合格人员进入下一环节。未进入下一环节人员不再另行通知。同一岗位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与该岗位计划招聘人数的比例达到3:1方可开考,达不到该比例的,我单位将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决定是否按照实际人数进行考试。(三)笔试笔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合格分数线为60分。笔试具体时间、地点和有关事项另行通知。笔试不指定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辅导培训班。(四)面试面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合格分数线为60分。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照面试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3:1的比例确定岗位参加面试人员。笔试成绩不足60分的不列为面试人选。达到笔试合格分数线的人数不足比例要求的,按实际人数进入面试。如考生放弃面试资格,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递补。末位同分的,一并进入面试。面试具体时间、地点和有关事项另行通知。(五)考察和体检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计算综合成绩,根据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照1:1的比例确定考察和体检人选。面试成绩低于60分的不列为考察和体检人选。考察、体检不合格或自愿放弃应聘的,取消其聘用资格。因考生自愿放弃、考察或体检不合格等原因产生的岗位候选人空缺,按照该岗位考试综合成绩(面试成绩须达到合格线)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递补。无符合条件的人选,取消该岗位招聘。考察人选在职业卫生中心有近亲属关系和主要社会关系的,需主动报告。体检由我单位人事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体检费用由我单位承担。(六)公示根据报名应聘人员的考试综合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等,择优确定拟聘用人员,并在公告发布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七)聘用公示期满后,没有问题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聘用的,按规定办理聘用手续;对反映有影响聘用的问题并查实的,不予聘用;对反映的问题一时难以查实的,可暂缓聘用,待查清后再决定是否办理聘用手续。新聘用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聘用后,相关材料报至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在京就业落户手续;如因考生个人原因导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审批不通过的,终止该考生聘用程序。五、工资福利待遇一经聘用均按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享受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六、注意事项(一)报名应聘人员提交的报名材料及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未认真填写或仔细检查,造成信息不全、有误的,由报考者承担责任。对于伪造、涂改证件、证明等报名材料,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的,在考试、考察、体检过程中作弊的,或者有其他违反公开招聘纪律行为的,将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进行处理。(二)报名应聘人员须于2024年8月31日前取得国(境)外教育相关学历学位证书并完成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因本人原因未及时取得证书或完成认证的,取消聘用,责任自负。(三)报名应聘人员须按要求填写联系方式,并务必保持通讯工具畅通。后续未进入下一环节的考生,将不再电话告知。因通讯工具不畅造成无法联系到本人的,责任自负。  七、咨询联络方式咨询电话:010-56153810,010-56153877监督举报电话:010-56153725单位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龙北路27号邮编:102308 附件:1.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2024年度公开招聘国(境)外留学回国人员岗位信息表docx 2.国(境)外留学回国人员报名表docx 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 2024年6月18日
    发布时间:2024-06-24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以及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由浙江大学与义乌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义乌政府全力护航,浙江大学全面管理。厚积浙江大学百年办学特色,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双一流”建设部署,以 “三院一体”的发展模式,旨在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和科研中心,探索引领新医科的“在地国际化”,开启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征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是学校直属的综合性附属医院,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省级综合三甲医院,规划床位4300张,在2019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A+的优异成绩,是全国最年轻的A+级医院之一。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是由浙江大学负责办学和管理的二级学院,定位于成为一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殖医学家黄荷凤任国际医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作为科研支撑和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已获批首批浙江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未来病理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已打造一只国际化,前沿性的研究队伍,持续开展高水平的临床转化和前沿性的多学科合作。“三院一体”建设国际一流医学中心,面向全球招募博士后研究人员!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Under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s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are co-construct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Yiwu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Uphol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focusing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the deployment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triad aims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cutting-edge and research-oriented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to explore how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leads to innovations in medical science, and begins a new educational journey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s a provincial-level, comprehensive, tertiary, class-A hospital integrating medicin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directly affiliated with Zhejiang University. It has a planned 4,300 beds and is ranked top 10% of the tertiary public hospitals in China making it the youngest hospital in the country to earn that award.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Under Construction) is a secondary college run and manag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which is set to become 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serving national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uang Hefeng, an academician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 famous reproductive medicine scientist, has been appointed as the Dean of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Medicine.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platform, has been approv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new provincial-level R&D institut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part of the Zhejia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Future Pathology, which have now been put into use. It has built an international and cutting-edge research team, and continues to carry out high-level clinical translation and cutting-edge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Recruit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worldwide to build a world-class medical center!一、工作条件秉承浙江大学爱才惜才的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打造国际化、一流的学术科研条件,助力人才实现发展。1.学术环境提供国际化、多学科交叉的科研环境,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指导研究。2.科研条件(1)合作导师提供课题项目经费支持;(2)积极推荐并协助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根据科研项目经费给予配套支持。WORKING ENVIRONMENTAdhering to the fine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and cherishing tal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we will create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international and first-class academic research conditions for you to achieve your development.1.Academic EnvironmentProvide an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 Mentor team composed of well-known experts at home and abroad will provide research guide.2.Reasearch Conditions(1) Cooperative tutors provide project funding support;(2) Actively recommend and assist in applying for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provide certain support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funding.二、生活保障1.薪酬待遇根据省、市博士后相关政策规定,实行年薪制,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综合年薪40万以上(不包含科研奖励),并且在站期间可申请政府购房补贴80万元。2.生活福利优先安排子女入学入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提供优质医疗资源,3.职业发展根据相关政策,可参与职称评审,可申请助理研究员职务资格。LIVING SECURITY1.IncomeAccording to relevant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postdoctoral policies, the annual salary system is implement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nual salary is more than 400,000RMB per year (exclu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wards). Besides, social insurance and housing provident fund. Apply for government housing subsidy of 800,000 RMB during your employment.2.Bnefits(1) Priority is given to arranging children to enroll in kindergarten;(2)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rovides high-quality medical resources.3.Career DevelopmentProvide competitive career development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national and school policies. According to relevant policies, you can participate in the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s and apply for the qualification of assistant researcher.三、申请条件1.学术基础扎实,身心健康,无违规违纪等不良记录;2.已获得博士学位;3.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4.进站后须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5.生命科学、药学、化学、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6.长期接受申请。APPLICATION CONDITIONS1.A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no negative records such as violations of laws and disciplines;2.Have obtained a doctorate degree;3.under the age of 35(inclusive);4.After entering the station, they must be fully engaged in post-doctoral research work;5.Major in life sciences, pharmacy, chemistry, bioengineering, etc.;6.Long-term acceptance of applications.四、应聘方式1.申请材料(1)个人简历(2)代表性论文及表明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佐证材料(3)两封专家推荐信2.邮箱地址ywyylj@zj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姓名+专业方向+意向导师。APPLICATION CHANNEL1.Application Materials(1) Personal resume;(2) Representative papers and supporting materials showing research ability and academic level;(3) Two recommendation letters from experts.2.Email Addressywyylj@zju.edu.cn, please specify in the subject of the email: NAME +RESEARCH DIRECTION + TUTOR.五、联系信息1.联系方式通讯地址:浙江省义乌市福田街道商城大道N1号联系人:陈老师(+0579)8893 51852.官网地址(点击链接可直接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https://www.zju4h.com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http://www.iim.zju.edu.cn/main.htmCONTACT INFORMATION1.Contact UsAddress:N1 Shangcheng Avenue, Futian Street, Yiwu City,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Phone number: Mr. Chen(+86)0579 8893 51852.Official Website Address(Click the Link to Enter Directly)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ttps://www.zju4h.com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s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ttp://www.iim.zju.edu.cn/main.htm六、博士生导师信息(按姓氏笔画排序)DOCTORAL SUPERVISOR INFORMATION (Sort By Last Name Chinese Stroke)导师TUTOR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个人主页(点击链接可直接进入)PERSONAL HOMEPAGE (Click the Link to Enter Directly) DANTE NECULAI脂代谢/先天性免疫Lipid Metabolism/ Innate Immunityhttps://person.zju.edu.cn/0013284王凯 Wang Kai肺癌靶向和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机制Lung Cancer Targeting and Its Immunotherapeutic Efficacyhttps://person.zju.edu.cn/2101012王建伟Wang JianweiRNA修饰与肿瘤转移微环境RNA Modification/Tumor Metastasis Microenvironmenthttps://person.zju.edu.cn/2304003王福俤Wang Fudi细胞铁死亡分子机制Molecular Mechanism of Cell Iron Deathhttps://person.zju.edu.cn/FudiWang王露曦Wang Luxi肿瘤免疫学/癌症生物学Tumor Immunology/Cancer Biology博士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曾在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Redox Biology,Atherosclerosi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Graduated from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and worked as a postdoctoral in School of medicine of Wake Forest University, Published many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Redox Biology,Atherosclerosis as the first or corresponding author.邮箱(EMAIL):luxiwang1@gmail.com曲萌Qu Meng生物节律调控重要生理过程/人类疾病的机制及其临床应用Biological Rhythm Regulates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Mechanism of Human Disease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博士毕业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曾在南加州大学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和副研究员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ancer Discovery, Molecula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PLoS Genet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Received Ph.D. from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s and worked as a postdoctoral and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nd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shed in Cancer Discovery, Molecula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PLoS Genetic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s the first or corresponding author.邮箱(EMAIL):mengqu@usc.edu朱贵欣Zhu Guixin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Tumorigenesis and Its Drug Resistance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ell Biology, Cell Report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Received Ph.D.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worked as a postdoctoral and research assistant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Published many papers in Nature Cell Biology, Cell Report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s the first or corresponding author.邮箱(EMAIL):andyzhuguixin@163.com朱艳芬Zhu Yanfen染色质高级结构与转录调控/环状DNAChromatin Advanced Structure 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Circular DNAhttps://person.zju.edu.cn/yanfenzhu乔帅Qiao Shuai免疫信号通路中生物大分子机器结构与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mmunogenesis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曾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物化学研究所等地进行博士后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Molecular Cel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Received Ph.D. from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worked as a postdoctoral in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chemistry in Germany. Published many papers in Nature,Molecular Cell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s the first or corresponding author.邮箱(EMAIL):squad@zju.edu.cn刘伟Liu Wei自噬的机制和功能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Autophagyhttps://person.zju.edu.cn/lw孙启明Sun Qiming细胞器稳态维持的分子基础Molecular Basis of Organelle Homeostasis Maintenancehttps://person.zju.edu.cn/0013105杜艺岭Du Yiling微生物生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Microbial Biochemistry/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https://person.zju.edu.cn/yiling_du杜立中Du Lizhong儿科学/新生儿学/新生儿重症监护Pediatrics/Neonatology/Neonatal Intensive Carehttps://person.zju.edu.cn/0087437李相尧Li Xiangyao疼痛的中枢机制/自闭症的中枢机制Central Mechanism of Pain/Central Mechanisms of Autismhttps://person.zju.edu.cn/pain杨丽黎Yang Lili护理教育/慢病管理/健康教育Nursing Education/Chronic Care Management/Health Educationhttps://person.zju.edu.cn/3200006杨毅Yang Yi急性肾损伤修复/肾脏纤维化修复Acute Renal Injury Repair/Renal Fibrosis Repairhttps://person.zju.edu.cn/1308032杨巍Yang Wei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分子药理学Neurobiology/Biophysics/Molecular Pharmacologyhttps://person.zju.edu.cn/yangwei0219邹炜Zou Wei神经元树突与轴突退行的分子机制Molecular Mechanism of Neuronal Dendrite and Axon Degenerationhttps://person.zju.edu.cn/weizou应颂敏Ying Songmin呼吸病学/衰老医学/肿瘤学/药理学Respiratory Disease/Decrepitude/Oncology/Pharmacologyhttps://person.zju.edu.cn/yings沈颖Shen Ying小脑功能的分子机制和相关疾病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erebellar Function and Related Diseaseshttps://person.zju.edu.cn/yshen张国捷Zhang Guojie演化生物学/比较基因组学/行为遗传学Evolutionary Biology/Comparative Genomics/Behavioral Geneticshttps://person.zju.edu.cn/zhanggj张诚Zhang Cheng泌尿系肿瘤/肾肿瘤/非编码RNAUrologic Neoplasms/Renal Tumor/Non-coding RNAhttps://person.zju.edu.cn/8021006林伟强Lin Weiqiang肿瘤致病基因/致病位点/肾脏疾病Tumor Pathogenic Gene/Pathogenic Site/Nephropathyhttps://person.zju.edu.cn/0013258林爱福Lin Aifu分子细胞肿瘤学/肿瘤免疫与靶向转化Molecular Cellular Oncology/Tumor Immunity and Targeted Transformationhttps://person.zju.edu.cn/linlab岳晓敏Yue Xiaomin致聋基因 TMC 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Function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eafness-causing Gene TMC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在浙江大学进行博士后和副研究员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eur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Received Ph.D.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worked as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in Zhejiang University. Published many papers in Neur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s the first or corresponding author.邮箱(EMAIL):yuexiaomin@zju.edu.cn周天华Zhou Tianhua分子细胞生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 Tumor Molecular Biologyhttps://person.zju.edu.cn/0005005周泉Zhou Quan药物靶向输送/生物大分子胞内精准递送Targeted Drug Delivery/Precise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https://person.zju.edu.cn/0618564胡振华Hu Zhenhua肝胆胰外科/肝脏移植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Surgery/Liver Transplantationhttps://person.zju.edu.cn/1505049骆严Luo Yan肿瘤生物化学 (肿瘤代谢)Tumor Biochemistry/Tumor Metabolismhttps://person.zju.edu.cn/luoyan2012夏淑东Xia Shudong心脏电生理/心脏影像学/深度学习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Cardiac Imaging/Deep Learninghttps://person.zju.edu.cn/1307030徐键Xu Jian生殖医学/生殖力保护Reproductive Medicine/Fertility Protectionhttps://person.zju.edu.cn/5183021郭江涛Guo Jiangtao分子生理与生物物理学Molecular Physiology and Biophysicshttps://person.zju.edu.cn/guo_jiangtao_lab1唐梦龄Tang Mengling环境流行病学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https://person.zju.edu.cn/tangml唐喆Tang Zhe肝胆胰外科疾病微创治疗/瘤物理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Surgical Diseases/Tumor Physical Therapyhttps://person.zju.edu.cn/2202019黄荷凤Huang Hefeng生殖医学/助孕安全Reproductive Medicine/Pregnancy Safetyhttps://person.zju.edu.cn/0091370康利军Kang Lijun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https://person.zju.edu.cn/neuron董恒进Dong Hengjin卫生经济/卫生技术评估/卫生政策Health Economy and Policy/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tps://person.zju.edu.cn/donghengjin管文军Guan Wenjun微生物合成生物学/微生物耐药机制Microbial Synthetic Biology/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https://person.zju.edu.cn/guanwenjun更多导师信息,请咨询:陈老师(+0579)8893 5185FOR MORE TUTOR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MR. CHEN (+0579) 8893 5185
    发布时间:2022-05-24
  • 项目简介- 2022海外优青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22年继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资助模式- 2022海外优青 -资助强度:100-300万资助期限:3年申报条件- 2022海外优青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2)出生日期在1982年1月1日(含)以后;(3)具有博士学位;(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5)在2022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1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具体项目指南请见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3268.htm(文末可点击“阅读原文”跳转)申报流程- 2022海外优青 -线上填报时间安排:2月15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4月10日完成线上提交。说明:符合条件且有意向者可尽快与相关院系联系,获得详细信息和申报指引。关于我们- 2022海外优青 -东南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2017年,东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东南大学12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全国排名第8。近年来,东南大学立足“医工交叉融合”战略,在大医学领域发展迅速。据最新发布的ESI学科排名,东南大学共有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2021年在生命医学领域,东南大学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院士、东南大学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顾宁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附属医院,是江苏省首批通过原卫生部评审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有编制床位2499张(含江北院区)。作为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7个,国家级质控中心1个,省级质控中心2个。医院位列2021年度最佳医院排行榜(复旦版)58位,重症医学科排名全国第二,放射科排名第九,肾内科获提名。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9月,为学校设立的学术特区,秉承“高水平、高投入、高产出”的建设理念,施行“1+4+X”的模式共管共建,即依托附属中大医院,由与生命健康领域相关的4个学院(生科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以及其他相关工科院系共建、共管,成果共享。高研院将充分体现我校工科优势向医学领域拓展融合,积极探索医工交叉融合;体现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三位一体。高研院建设有细胞生化平台、成像平台、动物行为功能研究平台、实验动物中心四大科研平台,将为在聘专家提供充足的科研保障。高研院探索校院“双聘”制度,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科研经费和学术资源。目前,高研院已吸引了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入驻。招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免疫学、动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学校支持政策- 2022海外优青 -聘为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执行以下待遇:01 / 岗位:正高职务,教师事业编制。02 / 薪酬:首聘期3年,聘期内年薪60万。另叠加附属中大医院双聘津贴25万/年(共计85万/年);首聘期考核通过,可直接进入下一聘期。03 / 住房:符合国家和学校政策的,提供住房货币化补贴300万(不含地方政府配套);安家费10万。04 / 科研经费:学校提供学科建设经费100-200万、江苏省提供人才配套支持经费50万;优先支持申报其他人才项目(江苏省双创团队科研经费300-500万,江苏省“333工程”项目资助经费3-100万)。05 / 配套措施:提供充足的办公实验室用房,优先支持组建科研团队,至善博士后、博硕士招生指标予以政策性倾斜。06 / 医疗:学校附属三甲医院拥有专业的医疗保健团队,提供医疗VIP服务。07 / 教育资源:校区周边拥有东南大学幼儿园、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优质幼儿园和重点中小学,教育资源丰富,配套资源一应俱全,学校协助解决子女入学。08 / 配偶工作:学校协助解决配偶工作。联络咨询- 2022海外优青 -联系人:张敏、周文、柴人杰电话:(025)837933011385175526818805193999邮箱:zdyyrsk@163.comRenjiec@seu.edu.cn来源: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发布时间:2022-03-11
  • 关于我们 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以下简称国际医学院)是由浙江大学负责办学和管理的二级学院,由浙江大学与义乌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殖医学家黄荷凤任国际医学院院长。厚积浙江大学百年办学特色,国际医学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双一流”建设部署,依托与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三院一体”的发展模式,旨在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探索引领新医科的“在地国际化”,开启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征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是学校直属的综合性附属医院,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省级综合三甲医院,规划床位4300张,在2019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A+的优异成绩,是全国最年轻的A+级医院之一。 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作为科研支撑和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已获批首批浙江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未来病理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开展高水平的临床转化和前沿性的多学科合作。重点打造“5+X ”学科群“生殖医学” “肿瘤医学” “再生与衰老医学” “全科与全球卫生健康” “中医药” “+X:RNA医学、代谢医学、脑健康医学...”项目申报说明 申请条件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2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在2022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5.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6.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1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申报说明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我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2年2月15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4.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2022年4月15日。 工作及生活配套 1.学术环境:共享浙江大学一流的学术声誉、先进的科研平台、卓越的学术生态和开放的科研环境; 2.薪酬待遇:高薪(一事一议),此外义乌市政府将根据人才类别予以相应的配套津贴及安家补贴; 3.科研经费:在基金委资助人民币100-300万元科研经费基础上,另提供不少于3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按需支持,一事一议,不设上限; 4.住房安排:入住人才过渡房(拎包入住),并享受义乌市购房补贴140万,或有机会按政策享受义乌人才房; 5.其他支持:聘任为“百人计划”研究员,是浙江大学正式事业编制的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师;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前三年平均每年不少于1个博士研究生名额,支持招收博士后、技术员; 6.协助解决配偶工作、优先安排子女入学入托。 应聘方式 有意向申请者请将简历发送至招聘专用邮箱ighm@zju.edu.cn,邮件请注明申报优青(海外)项目,简历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代表性论文3-5篇、项目、专利和获奖情况等)。 学院官网:http://www.iim.zju.edu.cn/ 联系人:楼老师 联系电话:+86-579-89935020 联系邮箱:ighm@zju.edu.cn
    发布时间:2022-02-18
  •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2021年8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指引。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6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控制在5.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年提高到10.8年,技能劳动者总量由1.3亿人增至2亿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根本保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兴就业创业机会日益增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孕育巨大发展潜力,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劳动力市场协同性增强,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上升,社会性流动更加顺畅,为促进就业夯实了人力资源支撑。  但也要看到,“十四五”时期就业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趋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还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规模性失业风险不容忽视。同时,就业歧视仍然存在,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亟待加强;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加速应用,就业替代效应持续显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就业的潜在冲击需警惕防范。总之,就业形势仍较严峻。必须深刻认识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务实举措,抓住机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注重权益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二)基本原则。  ——坚持就业导向、政策协同。继续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聚力支持就业。  ——坚持扩容提质、优化结构。兼顾容量、质量与结构,抓住主要矛盾,在多措并举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同时,更加重视日益凸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聚焦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突出抓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动形成劳动力市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加快破除制约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责任,优化整合各类资源,为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和基础性服务保障。  ——坚持聚焦重点、守住底线。紧盯就业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瞄准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举措,因地因企因人强化分类帮扶援助,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以上,努力实现更大规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城乡、区域就业机会差距逐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劳动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人力资源质量大幅提升,更加匹配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扩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5%。  ——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创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对高质量就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创业环境更加优化,政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创业机会更多、渠道更广,更多人可以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机制不断健全,失业人员保障范围有效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体得到及时帮扶,就业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四)全面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调控。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完善调控手段,充实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促进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拉动就业,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制定实施宏观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对就业的影响,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建立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开展高质量就业地区试点工作。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缓解制造业“招工难”问题。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与培训链有效衔接。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更多制造业领域技能型就业岗位。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打造更多制造业就业增长点。  扩大服务业就业。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需要,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促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双向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加快生活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鼓励商贸流通和消费服务业态与模式创新,引导夜间经济、便民生活圈等健康发展,稳定开发社区超市、便利店、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充分释放服务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  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吸纳带动更多就业。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就业。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和用工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持续减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激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增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取消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支持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支持力度,加强普惠金融服务。  (五)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  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健全数字规则,强化数据有序共享和信息安全保护,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就业容量大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转型赋能,创造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机会。促进平台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规范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创业。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破除各种不合理限制,建立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传统行业跨界融合、业态创新,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加快落实《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引导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规范平台企业用工,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健全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开发新职业,发布新职业标准。  (六)提高区域就业承载力。  推动区域就业协调发展。支持东部地区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率先实现产业升级,开拓高质量就业新领域,培育高质量就业增长极。加快完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效能,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梯度转移,推动就业机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根据国家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厚植就业创业沃土。  实施特殊类型地区就业促进行动。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统筹各类政策资源,强化后续扶持,以脱贫地区为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吸纳就业效果好的富民产业。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推进资源型地区加快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完善就地就近就业配套设施,做好边民、少数民族劳动者和失地农民、下岗矿工、停产企业员工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对高失业率地区开展专项就业援助,针对性开发和推荐就业岗位,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壮大县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动县乡村联动发展,促进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经济圈,做好产业和就业帮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聚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扩大县城就业需求。支持乡镇提升服务功能,增加生产生活要素供给,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把乡镇建设成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区域中心。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打造乡村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培育乡村就业增长极。  四、强化创业带动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持续推进双创,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七)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深化创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分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最大限度解除对创业的束缚。提升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建立便利、高效、有序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实行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创业政策支持。加大对初创实体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初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提高贷款便利度和政策获得感。拓展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健全投资生态链,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加大初创期、种子期投入。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业企业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实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强化大企业在市场拓展、产业链协调、带动中小企业创业方面的作用,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场景、应用、需求,打造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科研仪器设施、高校实验室进一步向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开放,创造更多创业机会。促进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企业(项目)资源,建立项目对接机制,吸纳人才创业。  (八)鼓励引导各类群体投身创业。  激发劳动者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实施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鼓励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创业人才。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一批创业拔尖人才。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创业人才引进力度,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业提供便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激励和保障。  (九)全面升级创业服务。  打造全生态、专业化、多层次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创业服务网络。加强服务队伍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服务。推广创业导师制,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基层开展创业服务。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组织各类创业大赛和创业推进活动,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开展创业型城市示范创建,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建设特色化、功能化、高质量的创业平台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相互接续的创业平台支持链条。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模式,支持大企业与地方政府、高校共建,提高利用率。实施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改造提升工程,强化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孵化服务功能,新认定一批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地方开辟退役军人创业专区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载体建设。支持地方进一步加快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持续推动省部共建。  五、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  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十)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和智力优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建设行动和基层治理,扩大基层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农业技术等领域就业空间。为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场地和技术等多层次支持。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健全校内校外资源协同共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服务机制,将留学回国毕业生及时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加大就业实习见习实践组织力度,开展大规模、高质量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实施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精准组织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活动,举办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专场招聘,加强户籍地、求职地、学籍地政策服务协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帮扶,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  (十一)高度重视城镇青年就业。  为城镇青年创造多样化就业机会。聚焦城镇青年(主要包括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青年、转岗青年职工等,下同),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在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开发更多适合城镇青年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城镇青年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领域就业创业。对接产业优化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完善人力资源需求发布、要素配置、协同发展机制,支持城镇青年到人才紧缺领域就业。  增强城镇青年职业发展能力。发挥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产业企业园区、青年之家、青年活动中心等各类平台作用,支持城镇青年参加职业指导、职业体验、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探索组织青年职业训练营、就业训练工场。打造适合城镇青年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畅通信息服务渠道,提高择业精准度。  强化城镇青年就业帮扶。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对城镇长期失业青年开展实践引导、分类指导和跟踪帮扶,促进其进入市场就业创业。将劳动精神、奋斗精神融入指导和实践,引导城镇青年自强自立。为城镇困难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援助。  (十二)加强退役军人就业保障。  改革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制度。科学制定安置计划,改进岗位安置办法,推进落实安置政策,压实属地安置责任,规范接收安置程序,提高安置质量。优化安置方式,探索市场化安置改革,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安置。推广“直通车”式安置,健全“阳光安置”工作机制。鼓励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城乡基层安置。加强各种安置方式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制度衔接。  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就业。将退役军人按规定纳入现有就业服务、教育培训等政策覆盖范围。探索推开“先入校回炉、再就业创业”的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报考高职学校,落实招收、培养、管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适时调整退役军人就业岗位目录。协调各方资源,加强行业企业合作,拓展就业供给领域,挖掘更多适合退役军人的就业岗位,促进退役军人到民营企业就业。实施“兵支书”协同培养工程,推动退役军人在乡村就业。设立退役军人就业实名台账,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就业服务功能,及时提供针对性服务。  (十三)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稳定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广泛开展区域间劳务协作,健全劳务输入集中区域与劳务输出省份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对接,发展劳务组织和经纪人,有序组织输出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培育一批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效果好的劳务品牌。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创建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依托县域经济、乡村产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重大投资项目、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纳更多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当地农村劳动力,优先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工程建设以及建成后的维修养护,并及时足额发放以工代赈劳务报酬。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地方逐步探索制定城乡双向流动的户口迁移政策,确保外地和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具有落户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便捷落户。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调整城镇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分配依据,建立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和提供保障性住房规模挂钩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十四)统筹其他重点群体就业。  稳定脱贫人口就业。健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保持脱贫人口就业领域的扶持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将脱贫人口作为优先保障对象,稳定外出务工规模。支持脱贫地区大力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卫星工厂等就业载体作用,为脱贫人口创造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群众就业需求的劳动密集型、生态友好型企业(项目),增加本地就业岗位,组织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实施集中帮扶。  持续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加强对就业帮扶效果的跟踪与评估,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开展就业援助月等各类帮扶活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范围,落实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  促进其他群体就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化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和权益保护,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及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支持,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持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中的人员转岗再就业。  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建设一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结构比较合理的劳动者队伍。  (十五)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面向市场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稳步扩大培训规模,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和城镇青年、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脱贫人口、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等技能培训,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储备技能培训、通用职业素质培训,积极发展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确保“十四五”期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500万人次左右。强化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安全生产素质。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推动职业技能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实现培训供给多元化。构建以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推动培训市场全面开放,采取优化审批服务、探索实行告知承诺等方式,激发培训主体积极性,有效增加培训供给。充分发挥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作用和职业院校培训资源优势,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全部向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开放。新建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并优化功能布局、提高开放性,完善企业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有关制度。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行动,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试点。  切实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等领域集中,动态调整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目录。采取政府按规定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广泛开展订单式、套餐制培训,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加强集约化管理和使用,健全分层分类的培训补贴标准体系,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监督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建立个人培训账户,形成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实现与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联通共享。  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创造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培养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意识。推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高产业工人综合素质。  (十六)构建系统完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提质培优。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健全职普融通机制,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成果双向互通互认、纵向流动。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建设一批优质技工院校和专业。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预警机制,增强人才培养前瞻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及时减少、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重点专业学科建设,研究制订国家重点支持学科专业清单,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力度,适应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动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健全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转换与认证制度,推进“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学分积累转换制度。促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统一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制度,畅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通道。规范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完善线上、线下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创新发展城乡社区教育。  深化技能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压减准入类职业资格数量。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相关系列职称评审贯通机制。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鼓励企业在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框架范围内增加技能岗位等级层次。加快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畅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七、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持续加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  (十七)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供精准专业服务。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业态。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深化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探索建设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  提高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水平。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放管服”改革,规范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和人力资源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评价标准和制度。组织开展诚信服务活动,选树一批诚信人力资源服务典型。  (十八)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健全户籍地、常住地、参保地、就业地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劳动者。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注册地、经营地、用工地免费享受劳动用工咨询、招聘信息发布等服务。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便利共享。持续改善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缩小区域间差距。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合理配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信息分析、创业指导等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组织动员各类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参与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支持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  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完善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置等指导性标准,统一公共就业服务视觉识别系统,统一核心业务流程和规范。加快公共就业服务智慧化升级,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移动终端、自助平台延伸,打造集政策解读、业务办理等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公共就业服务需求分析、社会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评估。创建一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建设。  八、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  提高劳动者工作待遇,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和满意度,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十九)改善劳动者就业条件。  合理增加劳动报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基本同步提高。完善工资指导线、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实施企业薪酬指引计划。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改革完善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  营造良好劳动环境。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加强矿山、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尘毒危害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加强对高危行业建设项目的监管。推动简单重复的工作环节和“危繁脏重”的工作岗位尽快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加快重大安全风险领域“机器换人”。  加强劳动者社会保障。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劳动者参保率。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力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实现省级统筹。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二十)促进平等就业。  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同步推进户籍制度、用人制度、档案服务改革,加快破除妨碍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化配置和自由流动的障碍,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形成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加大对基层一线人员奖励激励力度。  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建立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逐步消除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身份、残疾、宗教信仰等各类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劳动报酬、职业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权益,为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女性提供再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将生育友好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和联合约谈机制,及时纠正含有歧视内容和不合理限制的招聘行为。健全司法救济机制,依法受理涉及就业歧视的相关起诉,设置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  (二十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扎实做好劳动权益保障。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依法查处招聘过程中的虚假、欺诈现象,强化劳务派遣用工监管。健全劳动合同制度,鼓励企业与劳动者签订长期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劳动用工指导。督促企业依法落实工时制度,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推进智慧劳动保障监察系统建设,强化大数据分析能力和监控预警功能,提高执法效能。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新机制,提升企业与劳动者沟通协商的制度化程度。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引导中小企业依法成立工会组织,在中小企业集中的地方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巩固提高集体协商覆盖面和实效性。深入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改革创新。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劳动关系形势分析和风险监测预警。创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强化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  九、妥善应对潜在影响,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及时制定完善应对重大公共安全、卫生等事件的稳就业预案,切实做好失业保障。  (二十二)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体系。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立体化的就业失业监测网络,实现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全覆盖,全面反映就业增长、失业水平、市场供求状况。完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统计方法,探索进行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等方面的分析。推进大数据在就业统计监测领域的应用。  增强风险预警预判能力。健全就业形势科学研判机制,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的就业联合实验室,组建专业分析团队,开展就业重大问题研究,提升形势感知、分析研判和科学决策水平。完善企业规模裁员减员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加强风险评估,适时发布失业预警信息。推动县级以上政府进一步完善失业风险预警制度。  (二十三)全面强化风险应对处置。  健全风险应对处置机制。制定分级政策储备和风险应对预案制度。加强规模性失业风险应急处置,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就业风险储备金。允许困难企业在与职工协商一致基础上,采取依法调整工作时间安排、薪酬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指导企业依法依规裁员。  完善失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失业保险扩围,进一步畅通申领渠道,提高政策受益率。用好用活失业保险促进企业稳岗、支持参保职工技能提升等政策,提高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保生活基本功能作用,有效发挥防失业、促就业功能作用。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建立失业人员常态化帮扶机制,实现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生活保障联动。  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建立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影响的跟踪研判和协同应对机制,避免其就业替代效应短期内集中释放。构建不同行业、不同业态间的转岗机制,加快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适应性、储备性培训,提升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通用技能,充分放大其就业创造效应。  十、实施更加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规划任务落实落地  (二十四)加强党的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促进就业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调整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二十五)强化资金保障。  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按规定统筹各类就业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健全就业领域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返乡入乡创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六)提升政策效果。  实施就业政策快办帮办行动,及时公布政策清单和网上办理渠道,依托大数据比对主动识别政策对象,精准推送信息,扩大政策知晓度。完善政策宣传机制,开展政策推介解读,努力提高政策落实率。加强对就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调查评估。  (二十七)鼓励探索创新。  对规划确定的重大举措和创新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推动就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修订。鼓励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围绕规划重点任务,创新思路和形式,积极探索多种务实有效的实施方式和有用、管用的落实措施,着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制度性成果。  (二十八)认真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职尽责。创新规划组织实施方式,针对重大任务,专题专项推进。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及效果的评估,推进以评估为依据的政策改进,及时总结推广政策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监督检查,层层压实责任,抓好任务落实。来源:中国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1-11-13
  • 详见视频内容来源: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11-26
  • 注册账号一、点击网站首页【海外招聘专区】,进去招聘会专区。 二、点击界面右侧【海外人才注册】,进行账号注册。 三、邮箱验证1、填写邮箱,点击【获取验证码】,验证码将发送到您注册邮箱上。填写验证码后,设置密码,并勾选“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手册》和《隐私协议》”,点击界面【下一步】,完善信息。 2、用户基本信息填写用户基本信息,完成后点击“下一步” 3、完善简历(1)完善基本信息:填写“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工作年限、常用联系方式、职称信息、户口所在地、毕业院校、最高学历、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后点击“下一步”。 注意:出生年月内“《”、“》”为年份选择,“<”、“>”为月份选择,请注意选择。 (2)完善求职意向:填写“意向城市、意向职位、期望薪资”,完成后点击“下一步” (3)完善教育经历:填写“学校名称、学历、所学专业、备注信息、就读时间、学历证书编号、学历证书图片”。“备注信息”为仅限填写实际专业名称;“学历证书编号、学历证书图片”如还未毕业求职者,可暂不填写。 4、注册成功(1)查看职位:查看网站及招聘会职位信息;(2)继续完善简历:建议您继续完善简历信息。 完善简历完善工作/实习经历、论文发表、资格认证等进一步证明您专业能力的信息,让招聘单位更加青睐。 资格认证如已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初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人员请在“考试名称”中选择。姓名、身份证号:请务必填写真实。求职者取得的其他资格请在“专业能力”内进行说明。 会议内容:**(姓名)于**年**月**日(时间)***(地点)参加***会议,并于**年**月**日(时间)***(论坛名称)作发言或主持或在会议上提交/发布研究成果(摘要或论文)等。 屏蔽单位:可免于该用人单位关注您的求职状态。注意事项:注册过程中,请留意红色星号,此为必填项! 参加招聘会一、进入招聘会1、点击进入网站首页【海外招聘专区】。2、点击网站首页上方【招聘会】栏目,选择【第24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进入【海外招聘】。 3、如在【海外招聘专区】未找到心仪岗位,可点击进入【第24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参加招聘会。 二、投递简历1、点击参展大厅中感兴趣的【用人单位】,进入用人单位展区;点击感兴趣的【职位】,进入查看职位详情。2、点击界面右上角【投递】。 3、选择需要投递的简历,点击【确定】,完成简历投递。 4、应聘反馈(1)简历投递成功后,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查看应聘进度。(2)方法一:鼠标移至首页右上角,在出现的下拉菜单栏里,点击【消息】。 在【应聘反馈】标签页下可以浏览到用人单位对您的简历的标记操作。 (3)方法二:鼠标移至首页右上角,在出现的下拉菜单栏里,点击【求职中心】。 点击界面上方【应聘反馈】 点击想要查看的标签,如【邀请面试】,点击右侧【视频面试】进行面试。 三、其他问题如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其他问题,可以点击网站右侧的“在线客服”或者拨打客服热线010-56086712(工作时间09:00-17:00)获取更多帮助。
    发布时间:2021-11-14
  • 此视频为认证申请材料答疑解惑第一期,分为上、下两期,分别整理了认证申请材料中有关证书的3个高频问题,并附上详细图文解答,后续还会有申请材料相关问题系列视频。旨在为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确保其顺利完成学历学位认证。上期视频下期视频来源: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11-13
  • 暂无内容,敬请期待

    关注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新怡家园甲3号楼7层719室

    邮编: 100062

    客服热线:010-60687190(单位)
    010-67092931(求职者、院校)
    010-87160059(银龄医生)
    QQ:2263446724(求职者)

    客服工作时间:工作日9:00至17:00

    联系邮箱:zhaopin@weirenjob.com

    Copyright @ 2020北京卫人人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20025434号-1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0196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7091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1101012020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