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4-11-2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网信办: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署要求,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维护人力资源市场良好秩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现就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准入管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贯彻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实施告知承诺制,简化优化行政许可,积极推广电子证书。加强部门间监管信息互联互通,会同网信等部门对有关公众号、APP、短视频、互联网群组等网站平台开展职业中介活动进行筛查、甄别,督促指导开展职业中介活动的市场主体依法申请许可,避免出现监管盲区。结合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等加强对告知承诺事项真实性核查,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依法撤销许可。对未经许可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的,依法予以关闭或责令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涉及未经许可开展网络招聘服务的,网信部门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意见,依法依规对相关网站平台进行处置。二、严格网络招聘服务监管。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招聘服务监管制度,健全部门间协同监管机制,加强网上预警监测。严格招聘信息管理,督导网络招聘服务机构落实招聘信息审核责任,规范审核流程,加强审核人员管理,切实保障招聘信息真实、合法。强化数据安全,落实数据分级分类保护要求,指导网络招聘服务机构安全管理人力资源服务有关数据。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督导大型网络招聘服务机构完善技防、人防、制防一体化信息保护措施,引导接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非明文身份登记和核验服务,对外发布或使用涉密、敏感信息前依法进行脱密脱敏处理,有效防范泄密、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等事件发生。规范管理以直播带岗、依托零工平台线上匹配供需等方式开展的职业中介活动,依法打击服务过程中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网信等部门,综合运用责令改正、处置账号、下架移动应用程序、暂停招聘服务、关闭平台或网站等措施依法处置。三、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监管。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招聘信息管理制度,推行招聘信息规范格式,防止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歧视性内容的招聘信息。加强监督检查和动态监测,定期检查或抽查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的招聘信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就业歧视有关关键词开展线上监测,针对性跟踪调查、督促提醒。加大惩处力度,对发布含有歧视性内容招聘信息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采取行政约谈、通报曝光、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措施,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四、强化现场招聘安全管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要求,增强现场招聘安全管理意识,严格属地管理责任,细化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各类现场招聘安全有序。压实举办单位的主体责任,制定组织实施办法、应急预案和安全保卫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公安、消防安全等要求,防止招聘现场发生踩踏、疫情、火灾等安全和自然灾害事件。加强招聘现场管理,建立实施巡查制度,督促举办单位合理匹配场地面积、招聘规模与展位数量,足量配备现场工作人员,合理把控入场人数。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总结评估制度,梳理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持续提升现场招聘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五、规范市场服务收费行为。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收费监测机制,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收费目录清单,收集、发布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收费标准,督促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其服务场所及所属网站等平台上明示收费标准,在服务台账记录服务收费等情况,有效维护市场服务收费秩序。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内部推荐”等为名收取高额费用、介绍挂靠“残疾人证”牟取不正当利益、诱导个人参与贷款、以培训等名目设置求职招聘陷阱骗取财物等违规行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查处,探索实施“一线多查”、“一案多查”,健全案件移送、行刑衔接等机制,形成有力震慑。六、强化市场活动综合监管。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综合运用现场监管、线上巡查、信用监管、协同监管、宣传引导等措施,加强辖区内人力资源市场活动管理。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录库建设,及时采集、公布依法取得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注销等信息,并提供查询服务。强化日常监管,制定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计划,探索实施网格化管理,分期实现对辖区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全覆盖。加强重点监管,对举报投诉多、违法违规线索反映集中或涉案在查的有关单位,采取加大检查频次、联合检查等管理措施。创新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主动发现和识别违法违规线索,对有多次投诉或不良评价的监管对象实施风险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与监察执法协作机制,对监管中发现的涉行政处罚的线索案件移送监察机构处理,监察执法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和查处情况及时通报监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畅通举报投诉渠道,适时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集中整治相关突出违法问题,依法打击人力资源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七、加强对求职者教育引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广泛宣传解读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度,发布违规典型案例、求职风险提示,提升求职者防范识别能力和自身权益保护意识。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服务窗口,开展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的信用知识教育,提高求职者诚信意识。探索加强求职者职业信用管理,对求职者有关身份、学历、经历等造假以及考试作弊、职业骗薪等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行为,协同有关部门依法实施信用约束。各地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探索创新,细化监管措施,强化跟踪问效,推动工作落实,积极营造人力资源市场良好环境,更好促进就业创业和人才顺畅有序合理流动。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
发布时间:2024-11-26
各相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精神,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和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指导下,我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机构职能,联合多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协同各地医疗机构和医药院校,定于2024年11-12月在天津、杭州、重庆、北京和济南举办第27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并开展系列人力资源交流活动。现将第27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组织架构(一)指导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二)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三)承办单位北京卫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医学考试中心浙江省医疗服务管理评价中心山东省卫生科技与人才发展中心重庆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四)网络平台及媒体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官网;中国卫生人才网微信公众号;卫人招聘微信公众号;卫人就业网;《中国卫生人才》杂志社;天津卫生人才网、浙医聘、重庆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号。二、大会安排(一)时间场次地点时间场次地点11月2日第27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天津)暨第六届京津冀卫生健康人才交流会天津梅江会展中心11月16日第27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华东)暨首届华东地区卫生人才交流会杭州国际博览中心11月23日第27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西部)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全国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重庆国际博览中心11月30日第27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北京)暨首届全国卫生健康人才展与海外人才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12月14日第27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山东)暨首届齐鲁卫生“职”等你卫生健康人才招聘会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二)参会对象1.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2.医药院校毕业生、卫生健康行业在职人才,尤其面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医防融合人才等。(三)现场设置1.招聘专区:标准展位、VIP展位、特装展位;2.特色专区:高层次人才区、洽谈区、路演区。(四)单场规模单场预设标准展位300-500个,预计应聘者1-2万人。三、参会方式(一)单位报名请登录卫人就业网或直接访问www.weirenzhaopin.com注册报名,同时添加会务微信(见联系方式)。(二)展位费用1.费用标准标准展位(2×3m),8000元/个/场;VIP展位(4×3m),16000元/个/场。2.汇款信息账户名称:北京卫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鼓楼支行银行账号:0200 0032 1901 4489 2473.相关说明(1)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会员享9折优惠;(2)卫人就业网会员享9折优惠;(3)报名两场次或两展位及以上单位享8.5折优惠;(4)组团10家单位及以上享8.5折优惠;(5)“千县工程”医院享8折优惠;(6)面向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单场提供50个免费标准展位,额满即止。四、增值服务1.参会后即成为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会员;2.免费提供卫人就业网线上招聘服务(12月16-31日);3.免费提供一次MBTI性格测验或16PF人格测验。五、联系方式联系人:李老师、吴老师、彭老师、杨老师办公电话:010-59389855、59389856、59389857会务手机:13031085878(同微信)电子信箱:weishengrencai@126.com 会务微信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2024年8月12日
发布时间:2024-11-26
就业见习补贴谁能领?符合哪些条件能申领?看这篇就知道!一、政策对象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二、政策内容对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给予一定标准的就业见习补贴 。三、用于见习单位(一)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二)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那如果留用率高,有优惠政策。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单位,可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哦。 四、政策标准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五、政策期限长期执行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4-11-2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省、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部决定实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一)加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研判。各地各高校和分行业就业指导委员会要定期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调查,通过调研走访企业、委托专门机构开展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行业、区域人才供求信息,及时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变化。鼓励各地积极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就业市场需求分析会商机制,协同开展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工作,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引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二)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区域发展实际,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提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好促进供需适配。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及时调整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三)加强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各地各高校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虑高校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二、充分发挥促就业政策的引领作用(一)加力落实助企稳岗促就业政策。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力落实税收优惠、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多措并举激发经营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要加大促就业政策宣传解读,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月”活动,系统梳理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通过制作政策地图、政策海报、政策汇编,积极推进就业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推动各项政策加快落地见效、惠企利生。(二)优化规范招聘安排和秩序。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能早尽早”“能扩尽扩”的原则,统筹协调好本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录)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升学考试时间安排,确保全部在8月底前完成。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时间,稳定并扩大政策性岗位招录规模。畅通入伍绿色通道,积极配合兵役机关做好兵员预征预储和大学生精准征兵工作。各高校要统筹安排好教育教学与就业工作进程,确保有序开展、有效衔接,为毕业生在校期间求职预留时间。发挥国有企业示范作用,办好“国聘行动”。(三)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各地各高校要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引导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低空经济等多领域灵活就业。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落实创业支持和减税降费政策,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倾斜,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提供服务。(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支持政策研究。鼓励各地各高校围绕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统梳理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系列稳就业政策,研究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推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举措。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供需适配、就业政策论证与效果评估等前瞻性、实证性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强化政策支撑。三、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一)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各地各高校要按照“秋季校园招聘月”“寒假暖心行动”“春季攻坚行动”“百日冲刺行动”安排,持续不断开拓就业岗位。各高校要认真落实“两个100”和“不少于10家”要求,调动高校全员力量,用好校友资源优势,密切联系合作企业,持续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足质足量开拓就业岗位。各地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高校与相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建立常态化就业合作,发掘一批吸纳毕业生稳定就业的优质企业和单位。鼓励引导群团组织、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招聘服务机构等开发岗位资源,提供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化就业服务。(二)充分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各地各高校要拓展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鼓励联合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在活动现场设置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直播带岗等专区,丰富校园招聘活动形式。支持二级院系积极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提高校园招聘活动实效。鼓励各地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作用,归集分行业、分区域、分领域就业岗位,组织用人单位组团进校招聘,共建一批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就业市场。要重点关注就业工作基础薄弱的高校,加大招聘活动支持力度,加密招聘活动频次,定向送资源、送岗位、送服务。(三)支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开展民营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项行动。鼓励主动服务本地区科技领军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进校宣讲,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主动提供多元化就业服务。配合相关部门落实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稳岗拓岗支持政策,办好“‘百城千校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活动,汇聚更多岗位资源。(四)创新挖掘基层就业空间。各地各高校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项目,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支持各地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用好现有各类资金和政策渠道,开发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农业科技等岗位。鼓励结合地方实际和高校办学特色,创新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基层就业渠道。(五)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建立就业信息归集机制,推进国家、省级、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互联共享,实时对接社会招聘机构岗位信息,持续举办网络招聘活动。加快就业服务智慧化升级,优化完善平台功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一体化办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管理。主动精准向毕业生推送就业指南、岗位资源。各地各高校要主动与平台共享岗位信息,组织就业工作人员、毕业班辅导员和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注册使用。四、做实做细就业指导帮扶(一)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各地各高校要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推动把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学时学分保障。打造一批名师金课及精品教材,鼓励培育教学成果。办好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将大赛与各类就业指导、实习实践、校园招聘等活动统筹组织,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聚焦社会需求、产业变化,探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微课程、职业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二)加强就业育人与观念引导。各地各高校要把就业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个性化求职心理疏导。开展“永远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推荐宣传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激励高校毕业生到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三)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各地各高校要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建立帮扶台账,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要求,优先提供指导咨询、优先推荐岗位、优先组织培训和就业实习实践。高校和院系领导班子成员、专任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落实帮扶责任,与困难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组织实施好“宏志助航计划”,有序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帮扶实效。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接续,帮助他们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四)完善就业实习实践制度。各地各高校要将就业实习实践作为促就业重要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政策制度保障。统筹就业实习与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强化实习责任保险保障,做好就业实习安全教育。持续发挥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作用,深化政校企合作,协同建设一批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有组织地开展就业实习实践活动,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实现就业。鼓励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五、持续推进就业监测与综合评价改革(一)加强就业进展监测。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落实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准确把握就业监测指标,严格审核毕业生就业材料和去向信息,规范做好毕业去向登记,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各地要不断健全完善就业监测机制,加强就业监测工作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就业监测工作质量。各地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分级开展就业监测数据自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人员,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处理。(二)深入推进就业评价改革。各地要探索开展就业工作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就业评价体系,破除就业工作单一评价导向。坚持分类评价,突出质量导向,探索长周期评价,以就业评价赋能高校就业工作转型,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加强与有关部门政务数据比对分析,将就业状况纳入综合研判,为教育教学评估、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水平(一)压实工作责任。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指导,分管负责同志靠前指挥、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推动逐级压实工作责任。各高校要把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常委会重要议题定期研究推进,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调动全校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各省级教育部门要牵头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推进任务落实。各地各高校要加强与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沟通联系,协调各方资源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风险防控,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二)强化工作保障。各地各高校要按规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到位”要求,加强就业部门和服务机构工作力量,给予必要的人员、经费保障。配齐配强校级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畅通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鼓励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人员按要求参加相关职称评审。健全校外专家担任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保障机制。(三)加强权益维护。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配合有关部门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及时处置各类恶意解约等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事件,依法打击招聘欺诈、泄露隐私等涉就业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发布招聘求职陷阱提示,加大防电信诈骗宣传,帮助毕业生提升防范就业风险意识。加大校园招聘审核力度,严格规范招聘信息采集,及时清除各类虚假信息。(四)开展总结宣传。各地各高校要运用新闻媒体、微博微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的关心关爱、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力宣传地方、用人单位和高校全力拓资源、优指导、强帮扶、促就业的举措和成效。持续开展就业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要及时报教育部。来源: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4-11-22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启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由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为主题,紧紧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目标,努力打造强化生涯教育的大课堂、促进人才供需对接的大平台、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通过举办大赛,加强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其及早做好就业准备,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第二届大赛面向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设置成长赛道、就业赛道。其中,成长赛道主要面向本、专科中低年级学生,考察其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并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围绕实现目标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的成长过程,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就业赛道面向本、专科高年级计划求职学生和研究生,考察其求职实战能力,对照目标职业及岗位要求,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契合度,个人发展路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赛事突出供需适配和促就业导向,结合参赛选手专业背景、目标职业及所属行业等划分赛场,邀请企业现场发放实习或就业意向,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大赛于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举办,采用校赛、省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校赛由各高校负责组织,省赛由各地负责组织。全国总决赛由湖南省教育厅、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承办,设金奖、银奖、铜奖,另设单项奖、地方和高校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大赛将于2024年10月22日起开始报名,届时参赛学生可通过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平台(网址:zgs.chsi.com.cn)报名,报名截止时间由各地根据省赛安排决定。大赛期间,各地各高校将举办校企供需对接、职业体验、课程教学研讨交流等系列同期活动。总决赛期间,还将在湖南举办“以创促就”专项活动。 来源: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4-11-26
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未来5年是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期,我们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省、市县、基层三方面目标,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围绕“大病不出省”,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向省域内人口较多城市延伸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破解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国情实际,建设了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开展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设置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400余项诊疗技术在受援省份得到应用,在全国诊疗人次逐年上涨的情况下跨省和跨区域就医稳中有降。下一步,要进一步解决好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对于已经设立的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坚决杜绝盲目扩大规模、举债建设、把设施建设视为能力建设等问题,聚焦发挥区域范围内辐射带动作用的初心,在政府投入、编制保障、薪酬分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化制度性安排,推动国家和省级“双中心”(以下简称“双中心”)落实功能定位,努力建成区域内群众危重症转诊会诊中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派出中心、承担指令性任务中心、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首选中心、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中心、落实深化医改任务的改革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中心、维护公益性和遵法守纪示范中心。另一方面,新建的“双中心”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向省域内人口较多城市倾斜,避免资源过度集聚,削弱服务可及性。要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全面振兴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带动提升区域整体水平。持续实施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避免同一地区同一专业领域或建设方向重复投入、以硬件条件和规模大小代表专科发展水平、不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问题,重点向薄弱地区和薄弱专业倾斜,如儿科、产科、病理、精神、麻醉、感染等,促进各专业协同发展。围绕“一般病在市县解决”,进一步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延伸市县医院是分级诊疗体系的中间层级,是保障群众看一般病不出县、增加便利性、降低看病就医负担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我们持续实施“千县工程”,组织1900多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近1500家县级医院;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重点,支持建设“两专科一中心”(在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两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一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全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连续13年累计派出199支国家医疗队超过1300名医务人员,以县乡为重点开展巡回医疗服务;会同中央组织部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帮扶,支援西藏、新疆、青海35家医院和158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截至2023年底,远程医疗覆盖所有县级医院,我国92%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下一步,要通过机制性安排巩固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对市县医院全面带动提升局面,进一步提升市县医院诊疗能力和水平。2024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部署启动了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下沉工作,各地正在推进落实。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扩大支援范围、细化支援方式、深化支援内容、量化支援要求,建立起稳定的人员下沉服务长效机制。要根据地方实际,强化支援工作的统筹衔接,按照统筹布局、分区包片的原则,三级医院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常年驻守县级医院给予医疗、药学、护理、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参与县级医院重大决策,帮助县级医院优化管理架构,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健全绩效评价与薪酬分配体系,因地制宜培育骨干人才。加强县域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和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畅通城市医院和县级医院之间的转诊通道,提高医院管理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从2024年9月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44所医院全部开展年度巡回医疗服务工作,引导更多三级医院帮扶二级医院和基层,形成稳定格局。同时,积极支持县级医院发展,推动落实地方政府财政补助责任,推动市县级公立医院持续提升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医疗质量安全、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患者就医体验等工作。围绕“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进一步推动上级医疗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基层是分级诊疗体系的网底,始终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系统进一步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截至2023年底,全国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全国89.8%的县实现县级医院派驻人员至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医联体影像中心覆盖全国66.9%的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全覆盖。不断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历史性地将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编制管理,历史性地消除贫困地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超过82%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了“优质服务基层行”能力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保持在50%以上。下一步,要从基本国情和工作实际出发,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确保年年有新提升。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一定区域内相关医疗机构间医疗服务和管理的上下协同联动、一体化运作,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有上级医院医师派驻,固定服务周期,通过机制化保障努力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广泛试点和经验总结基础上,2024年全面推开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全国90%以上的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县域医联体。到2027年底,紧密型医联体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统筹县域中医药服务资源,发挥县级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目前基层有495万卫生健康从业人员,其中有110万乡村医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一支关键力量。我们正在动态推动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编制管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为中西部地区定向免费培养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等工作。同时,继续以基层为重点壮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提高规范化诊疗和技术水平,完善基层人才激励机制。健全国家级医疗机构重点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度,促进基层医务人员数量和水平双提升。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积极完善并用好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服务模式,鼓励各级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慢性病在线服务,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中转诊、检查检验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一定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连续互认便利性是分级诊疗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健康、追求健康,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希望看病更舒心、过程更便利、服务更体贴。下一步,要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切身利益和感受,持续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当前,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难是影响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的一件烦心事。要畅通基层与二三级医院间的转诊、转介服务,在医联体和设区的市域内率先实现进步。要落实首诊负责制和院间转诊机制,以实现市域内、省域内院间、诊间连续性医疗服务为目标,强化制度设计,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师责任,上级医院向基层下沉门诊号源、预留床位,畅通各级医疗机构间转诊渠道和安排。建立医联体统一的药品目录和供应保障机制,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支持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发展,逐步建立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接续性医疗服务体系。影响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的另一件烦心事是不同医疗机构、不同地域之间的医疗服务不共享。要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为依托,把握不同省市的实际条件,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类推进转诊、检查检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献血优惠、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多证联办等服务便利共享,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鼓励作为紧密型医联体或医疗集团牵头医院的公立医疗机构通过设置检查检验中心等,面向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质化检测服务,实现区域优质资源高效共享和信息互通。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11-22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推动卫生健康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由卫人就业网主办,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卫生人才》杂志社有限公司支持的2024年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班第二期于2024年11月13-15日在深圳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分管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部门负责人、人事骨干百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班围绕卫生健康人才相关政策解读、优化配置、人才培养、薪酬绩效、风险防控等内容,邀请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广东鹏浩律师事务所等领导和专家作精彩讲授。在交流分享环节,学员们针对本单位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积极讨论,专家们也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今后卫人就业网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以提升各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为目标,积极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推动卫生健康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0
暂无内容,敬请期待